close

  19世紀末,美俄兩國石油鬥法
  田 聿
  石油在俄羅斯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興衰有著直接關聯。俄石油工業在沙俄時代形成工業化生產,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石油熱”曾令俄國經濟複蘇。19世紀末,為爭奪石油出口的國際市場,美俄兩國石油商掀起全球價格戰。
  諾貝爾大哥的“意外之舉”
  19世紀60年代,俄國開始蹣跚推進工業化,亟需人工照明光源,像首都彼得堡地近北極,冬季白晝一天只有6小時,1862年,首批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煤油進入彼得堡市場,立即受到各階層熱捧,煤油燈迅速取代當地人用了幾百年的牛脂燈,壟斷世界石油供應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駐彼得堡代表給老闆洛克菲勒寫信說:“預料在未來幾年內,俄國將被我們提供的煤油所淹沒,這一模式將在世界各地輪番上演。”
  可是美國人的樂觀沒有考慮到俄羅斯帝國的遙遠邊疆——裡海西岸的重鎮巴庫,那裡從13世紀起就以滲出油苗著稱,曾被波斯的祆教徒奉為聖地。19世紀初,併入俄國的巴庫出現小規模的石油作坊,到1829年時已有82座人工油井,但產量極少。直到俄國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正式廢除國家壟斷制度,向私企和外資開放,宣告該國石油產業的“第一春”到來。
  說到“俄國石油運動”的弄潮兒,就不能不提來自瑞典的諾貝爾家族。後來創辦諾貝爾獎的阿爾弗雷德,當時在巴黎經營炸葯公司,他二哥路德維希為俄國開辦兵工廠,大哥羅伯特則為弟弟們張羅生意。1873年3月,路德維希盤下一筆為俄軍生產步槍的買賣,製造槍托需要木材,於是安排大哥羅伯特去高加索採購結實的胡桃木原料。羅伯特到了巴庫後,被那裡的石油狂熱所感染,於是自作主張,把用於買胡桃木的2.5萬盧布買下一家小型煉油廠。1876年,首批由諾貝爾工廠提供的照明煤油進入彼得堡市場,價格比美國貨低了30%。同年,路德維希在哥哥的竭力邀請下來到巴庫,他仔細研究後,接受了哥哥的合伙建議,將煉油廠升級為囊括整個石油產業鏈的兄弟公司。
  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
  由諾貝爾兄弟創建的一體化石油聯合企業很快主宰了俄國的石油貿易。1874年,俄國原油產量是60萬桶,10年後達到1080萬桶,相當於美國產量的1/3,其中一半的產量來自諾貝爾兄弟公司,路德維希曾得意地對其股東說:“美國煤油已經被徹底逐出俄國市場。”而隨著產量激增,俄國市場實在無法消化巴庫的石油產品,如何進入國外市場,成為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的新目標。1877年,俄國通過戰爭奪取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黑海港口巴統,諾貝爾兄弟公司鼓動俄國政府修建一條從巴庫經高加索山區到巴統港的鐵路,實現就近向歐洲和亞洲市場售油。
  1883年巴庫-巴統鐵路通車,諾貝爾兄弟的石油基礎設施與羅思柴爾德家族的金融網絡聯合,幾乎一夜之間讓巴統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港,他們還在巴統建起儲油庫和銷售設備,為俄國石油打開通向世界市場的大門。在1888-1891年的全球照明用油的出口貿易額中,美國所占份額從78%降到71%,俄國所占的份額從22%升到29%,俄國政府也因“石油財富”在19世紀最後10年裡實現財政收支基本平衡。
  美國方面百般阻撓
  面對俄國石油的銷售攻勢,美國人千方百計加以阻撓。1885年11月,洛克菲勒打出“價格牌”,先是指令歐洲代理商低價兜售成品煤油,緊接著又雇佣大批文痞,在歐洲許多國家發起謠言攻勢,稱俄國煤油的質量和安全性都存在問題,標準石油公司還收買意大利、巴爾幹等地黑幫,破壞俄國公司的石油設施。
  1893年,標準石油公司、羅思柴爾德家族、諾貝爾兄弟公司三巨頭商定,由標準石油公司掌握85%的世界石油市場控制權,剩下的由羅思柴爾德家族和諾貝爾兄弟公司支配。可是由於美俄兩國中小競爭者反對,再加上標準石油公司中途利用巴庫流行霍亂之機,違背協議蠶食俄國石油市場,導致協議流產。美俄石油商人1894年又展開一波全球價格戰,結果全都“賠本賺吆喝”。1895年3月14日,三巨頭簽訂所謂補充聯盟協定,商定美國人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75%,俄國人占25%,但是這個協定從未實施過,原因是俄國政府反對被這一協議所束縛。
  油田變身“革命溫床”
  以石油為代表的俄國工業經濟在19世紀下半葉取得顯著發展,但相關歷史檔案顯示,20世紀初,俄國石油產業到了“盛極而衰”的關頭。從石油產量來說,巴庫油田在19世紀最後10年裡維持著驚人的產量,連片的石油噴井讓人印象深刻,這些噴井有許多諢號,如“奶媽”“金色市場”“魔鬼市場”等,有一口名叫“友誼”的噴井每天能噴出4.3萬桶,連續噴了5個月,可是俄國人沒能好好儲存和提煉這些“黑色黃金”,許多不能短期賣掉的石油被生生浪費了。進入20世紀後,許多老油田的枯竭速度超出投資者預期,經營成本急劇上升,雪上加霜的是,俄國政府為填補國庫虧空,盲目提高國內運費價格,結果進一步推高俄國石油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原來的價格優勢喪失殆盡。
  1903年,有俄國官員向該國財政大臣彙報,尼古拉二世的統治已然失敗,尤其是俄國石油的發源地高加索,那裡的生活和勞動環境極為悲慘,“在巴庫油田和巴統碼頭,工人一天要勞動14個小時,外加強迫加班兩小時,仇恨的情緒每天都在滋長”。據俄羅斯《絕密》雜誌透露,20世紀初,巴庫油田簡直變成“俄國革命的溫床”,在工人聚居的街道里,布爾什維克贏得大量支持者,在棚戶區的地下,暗藏著革命者的秘密印刷點,列寧主辦的革命報紙《火星報》就在那裡翻印。無數革命宣傳品沿著四通八達的石油運輸線流散到俄國各地。
  因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以巴庫為代表的高加索產油區頻繁爆發工人示威和暴動。1904年12月起,巴庫石油工人舉行總罷工,政府官員想出最愚蠢的一招——挑動民族矛盾,他們向切爾克斯人、  (原標題:19世紀末美俄兩國石油鬥法 發起全球價格大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cok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